新發現的《工人之路》報:研究黨史的寶貴新資料
新發現的《工人之路》報:研究黨史的寶貴新資料
忻平 高明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前夕,上海音像資料館將在俄羅斯采集到的各種影像資料和文字資料帶回國內,其中數量最大的是2500余萬字的《工人之路》,為中共黨史、共運史、工運史、華人社會史等研究領域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是上海文獻和理論界對建黨百年的重要獻禮。
蘇聯遠東的中文紅色報刊
《工人之路》,1922年3月1日在蘇聯遠東赤塔創刊(原名為《華工醒時報》,共發行33期),后遷到海參崴、伯力,1938年4月???。開始為半月刊、周刊,后為雙日刊,每期4版,約3萬字,每期最高印數達到6800份(1931年630期到635期)。最初為全俄中央職工蘇維埃遠東部出版,自339期開始改為蘇聯共產黨遠東邊疆委員會和蘇聯遠東邊疆職工蘇維埃出版,目前已知出版了1700期左右,是迄今發現辦報時間最長、發行量最大的由蘇聯共產黨主辦、中國共產黨人參與主編的在海外發行的紅色中文報刊。1996年,俞秀松烈士后人俞敏首次發現了《工人之路》這份報紙。經多方努力,目前從俄羅斯成功采集到第一批《工人之路》掃描件約700件,發行時間跨度在1924—1932年。
初步研究發現,該報的主編、編輯和記者,多為當時在蘇聯遠東地區工作或留學的華人蘇共和中共黨員。中共發起組成員及中國共青團創始人之一的俞秀松,曾擔任過《工人之路》報社副主編;早期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何今亮(汪壽華)、周達文、華林、任作民、嵇直,人民司法的開創人梁柏臺,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時《真報》編輯張孑余,內蒙古早期革命家康根成、文學家丁山、翻譯家張錫儔等人,先后在《工人之路》報社擔任主筆、編輯、欄目主編等職。
《工人之路》是中國共產黨在遠東的輿論宣傳陣地、聯結華人華僑的紐帶,展現了中國革命史上諸多的歷史細節,通過海外共產黨人看中國革命,具有獨特的視角。
海外中國共產黨人時刻關注中國革命
《工人之路》刊載了許多關于中國革命前途、方法、過程的討論,包括中國共產黨的使命與策略、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國的社會矛盾和大量中國革命的人物、事件等文字。海外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心向祖國、關注中國革命、堅定的理想信念成為該報的主流傾向;文體多樣,如大量的社論、政論文,也面向基層刊登了許多文藝作品,有詩歌、話劇劇本、漫畫、木版畫等,發揮了政治宣傳和社會動員的作用。
《工人之路》刊發了大量中共中央決議,如1925年4月8日發表的《中國共產黨為孫中山之死告中國民眾》;轉載黨的重要領導人撰寫的重要文章等,其中1929年10月8日發表的鄧中夏的《嗚呼!彭湃同志之死》,1930年9月26日第540期刊出“中共主要負責人投稿”的《中國工人運動的新高潮》,彌足珍貴。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0天后,4月23日第185期刊載的丁山《蔣介石反了》一文,犀利指出蔣介石的本來面目:“蔣介石現在已經明目張膽的拋棄革命的上海工人市民及其他各地的革命群眾而投降于帝國主義和軍閥方面去了……蔣介石現在與槍殺革命工人及民眾的軍閥孫傳芳、張宗昌、張作霖又有何分別?蔣介石反了!”稍后刊出的《蔣介石專政的南京政府》一文,亦揭露了南京國民政府的反動本質。
1930年12月第572期《中國現時革命的性質與特點》旗幟鮮明提出“此刻放在中共面前的任務,就是用武裝民眾,建立民眾的政權來為中國領土的完整而斗爭”。1932年第920期《只有蘇維埃才能挽救中國》強調,蘇維埃在中國已是歷史證明必須要和不可避免必然強大伸長的制度和勢力,明確指出建立蘇維埃政權是中國革命的前進方向。
支持中國走自己的道路的最新《決議》
黨的六大是黨史上唯一一次在國外由共產國際指導下召開的全國代表大會?!豆と酥贰防锰幱谔K聯地理和信息便捷的優勢,從1929年1月30日至2月9日,連續4期做了非常詳細的報道。這些關于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重要會議的記錄真實的報道文字具有重要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
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開辟了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自己的道路。共產國際經過慎重研究,決定支持中國革命的選擇。1931年8月26日,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通過了《關于中國共產黨的任務的決議》,肯定了共產國際關于支持中國革命由“城市中心”向“農村中心”轉變的策略;要求“中國共產黨必須推廣(澤東)良好經驗”,著重強調了中國農村蘇維埃、根據地、紅軍在反對國民黨政權、取得全國革命勝利中的極其重要的決定作用?!稕Q議》還特別明確地指出了黨必須把工作重點集中到農村和與之相適應的三位一體的任務:在鞏固而擴大的區域根據地上,建立和鞏固紅軍;成立蘇維埃中央政府,鞏固蘇維埃政權;發展群眾革命斗爭、農民運動,特別要擴大非蘇維埃區域的工人罷工。
會后第三天即8月29日第701期開始,《工人之路》連續三期登載了翻譯的《決議》33條內容。而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黃平9月份才回到上海,向臨時中央傳達了共產國際的決議,臨時中央表示完全接受共產國際《決議》的精神和“農村中心”的策略思想。同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開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建立了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這樣,共產國際關于中國革命的“農村中心”策略,就經由中國共產黨中央得到部署落實。從時間來看,除去翻譯和出版時間,《工人之路》應該是最早對共產國際這份決議進行報道的媒體,也是最早報導共產國際關于中國革命由“城市中心”向“農村中心”的策略轉變,意義極為重大。
首次發現的大批中共黨史新資料
通過多日的審閱、鑒定,上海黨史專家從《工人之路》中找出400余條有價值的內容,其中包括:李大釗的遺著詩歌《進攻》、鄧中夏的《嗚呼!彭湃同志之死》、俞秀松的《工農通訊員和下級刊物目前幾個戰斗任務》、北京大學師生創作的《北大之救國歌》、蕭三的詩歌《八百勇士贊》,以及用上海“新春調”填詞的《工農革命十二月花》等宣傳革命、救亡圖存的文藝作品。上述內容此前未在黨史研究出版物刊登發表,可以初步判斷為首次發現。
李大釗的新體詩《進攻》則是其中之一:喊一聲兮,進攻、進攻,壯哉我軍容!群眾勞工,群眾兵農,一行戰線中。白日光天,花花世界,殘暴賊銷聲。白日光天,花花世界,革命軍勃興。君不見,資產階級途窮悲落日;君不見,第三國際赤旗迎春風。為我同胞,努力殺賊,攜手入大同!為我同胞,努力殺賊,攜手入大同!這首《進攻》每段前半段重復,以為鋪墊;形式和文風與李大釗的其他詩歌一致;完全采用白話,韻律和諧,有節奏感,是“堅信的主義”與“優美的藝術”統一的典范,表現出了詩人堅定的革命信念,對社會主義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編輯: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