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北疆基層黨建亮麗風景線”增添色彩
首頁 基層黨建 時代先鋒

于成林:匠心獨具塑“穹廬”

2022-11-08 12:10 興安日報

興安日報記者  張強

于成林在科右前旗出生長大,接觸蒙古包已經20多年,作為蒙古包營造技藝旗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見證了蒙古包制作技藝的改變。“這些年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我們的蒙古包越來越溫暖、越來越寬敞、越來越漂亮了!”于成林說道。

作為草原的孩子,于成林從小就耳濡目染地受到制作蒙古包技藝的熏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爺和爸爸做的勒勒車,純手工制作卻能嚴絲合縫。”于成林說,憑著對家鄉、對民族記憶的熱愛,加之親戚朋友的大力支持,外出打工10多年后返鄉創業。2019年3月,寓意經典、傳承之意的圖沃吉傳統手工藝品制作有限公司應運而生。

一直以來,于成林不斷對傳統蒙古包進行改造,除了對古老手藝的延續,還有作為非遺傳承人的有益探索。

近年來,新型蒙古包越來越時尚,越來越實用:室內空間大,開闊敞亮,衛生素雅;包頂有采光罩,輕巧方便,通風透氣;壁板設有自由式百葉窗通風,家電及壁燈插座等裝設;地面排放優良的保溫鋪板和地毯。“不僅實用,外觀裝飾也越來越精美。藍色的門飾圖案、金色的寶尖、紅色的窗框……每一座蒙古包都獨一無二。”于成林介紹道。

雖然注重創新,但老祖宗的手藝可不能有半點馬虎。從選料、精截、砂光,再到組裝、打磨等十多道工序,于成林始終堅持親自上手、全程參與。“雖然現在機械技術已然成熟,但是有心意的作品才有生命。”他堅定地說?;诖?,于成林還親自將組裝蒙古包的機械零部件做成標準件,就算隔了三五年,也可以做到隨時取用隨時安裝。

隨著科右前旗旅游業逐漸升溫,于成林家的蒙古包日漸走俏,從金馬鞍景區到烏蘭毛都大草原沿線,幾乎無處不在。“今年第九屆內蒙古自治區烏蘭牧騎藝術節暨2022·興安盟那達慕期間,會場直徑10米以上的蒙古包基本都是我們家生產的。”于成林驕傲地說。

“目前,我們蒙古包遠銷呼和浩特、大慶、松原等地,而海南、南京直徑25米蒙古包的大訂單已基本敲定。”于成林邊試裝產品邊說。

三年多來,他的公司不斷發展壯大,于成林對于家鄉的熱愛也愈加深沉。他先后招用30余名困難員工,人均年均增收3000余元。疫情初發,他第一時間組織員工加班為防疫人員送上帳篷等物資,用情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目前,他還在努力推動工廠研學基地共建,意圖讓蒙古包營造技藝真正在更多孩子心中扎根。

幾年間,于成林多次在蒙古族手工藝品大賽和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佳績,還入選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撐項目。對于于成林來說,蒙古包的變遷,是他個人生活品質的升華,更是內蒙古發展巨變的一個縮影。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表述,令于成林備受鼓舞,也深感使命在肩。

編輯:趙燁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