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盟讓“院景”變“錢景”
內蒙古日報記者 高敏娜
初春乍暖還寒,興安盟扎賚特旗阿爾本格勒鎮白辛嘎查脫貧戶佟銀壯子的庭院大棚里,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蔬菜長勢喜人。“你看看,我種的芹菜,這產量、這品相,特別好賣。”佟銀壯子一邊采摘蔬菜,一邊笑聲爽朗地對記者說。
別看現在佟銀壯子家的庭院大棚滿眼新綠、充滿生機,在過去,這只是他家堆放雜物的一塊空地,土地從未得到充分利用。2022年,佟銀壯子響應政策號召,用自己的積蓄搭建了這座蔬菜大棚,發展起了庭院經濟。
“現在收入好了,干啥都有勁兒。等芹菜收完了,我準備再種上其他蔬菜,把大棚的效益發揮到最大。”望著大棚里的果蔬,佟銀壯子滿臉喜色。
庭院的“方寸地”變成了“增收園”,拓寬了收入渠道。近年來,興安盟積極鼓勵和引導農牧民利用庭院有限空間,通過發展“短平快”增收項目,把發展庭院經濟與鄉村振興、促農增收結合起來。2022年,興安盟共打造庭院經濟示范村116個,扶持10余個特色種植產業,帶動1.25萬戶農牧民增收。
春有花開、夏有綠葉、秋有果實、冬有大棚……庭院經濟的迅速興起,不僅讓農牧民一年四季都能增收,更讓農家小院顏值飆升,推動美麗鄉村建設不斷提檔升級。
近日,記者來到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遠方廷園”民宿時,負責人陳愛平剛送走一批客人。“最開始我家只有3間客房,顧客來了我就給他們講老房子的故事,慢慢地,一傳十,十傳百,游客越來越多。”陳愛平說,去年他家的民宿接待入住游客達600多人次,營業額近17萬元。
一間小小的庭院,聯結了遠方的客人,也激活了沉寂的鄉村。如今,義勒力特鎮形成了以村為單元的“民宿聯盟”,充分利用村民手中的閑置房屋,以“城里人·鄉里情”為設計理念進行改造,既注入了創意流行概念,又不失傳統鄉土味。陳愛平介紹,目前鎮上已經注冊的民宿有六七家,每戶每年可增收3萬元至5萬元。
“不久前,興安盟立足產業發展基礎和資源稟賦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了6項促進農牧民持續穩定增收的具體舉措,發展高質量庭院經濟就是其中之一。”興安盟鄉村振興局副局長楊昌波說,眼下,庭院經濟正在成為興安盟確保農牧民群眾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加快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新“秘籍”。
在發展高質量庭院經濟促進農牧民增收過程中,興安盟結合產業基礎和鄉土特色,引導農牧民探索發展多種類型庭院經濟:在庭院特色種植方面,重點支持可與大田作物實現差異化、互補性發展的特色經濟作物種植項目;在庭院特色養殖方面重點支持農牧戶庭院內人畜分離項目;在庭院特色手工方面,重點支持立足鄉村特色資源、產品具有鮮明特點且市場初具規模的特色手工藝品制造項目;在特色休閑旅游方面,重點支持可與休閑農業、民宿旅游等業態融合發展、功能多樣的項目;在庭院生產生活服務方面,重點支持新型經營主體開展代耕代種等社會化服務項目。
“不僅如此,我們還對積極發展以上類型高質量庭院經濟項目農牧戶給予差異化補助支持,并優先支持有條件的嘎查村整村推進庭院經濟項目建設,加快打造‘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格局。”楊昌波說,2023年,興安盟擬投入資金2.21億元,在850個嘎查村實施高質量庭院經濟項目,計劃覆蓋5.56萬戶脫貧戶和監測戶,平均每戶可增收5000元以上。
編輯:趙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