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浩特市:“聯”動美好生活 “建”出治理新路
“李老師,怎么做才能讓棉褲縫制得更平整?”
“來,我教你……”
這是興安盟烏蘭浩特市鐵西街鋼花社區紅石榴黨群服務站內的一幕。作為鋼花社區黨支部開展“全域互聯共建”引進的技術指導老師,烏蘭浩特市勝利街輪椅人互助會會長李建華不時與社區居民交流棉褲縫制、配送安排等細節。“社區引進了美體棉褲縫制這個項目以后,有老師現場指導,我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這可比以前到外面打工強多了!”鋼花社區居民張春霞樂呵呵地說。
鐵西街黨工委委員、副主任武冬梅告訴記者,手工美體棉褲是由鋼花社區黨支部與互聯共建單位牽頭開展的一項惠民項目,居民參與棉褲縫制,每條能收入15至18元。“下一步,我們還要繼續探索城市基層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有效途徑,對接更多的共建單位,共同參與社區治理,建好社區服務對象、服務項目、服務工作‘三張清單’,為居民提供多元化服務,切實解決社區治理中的難題和居民群眾的實際困難,不斷提升社會治理和服務群眾水平。”武冬梅說。
為促進各領域黨組織、黨員凝聚合力、整合資源、融合發展,烏蘭浩特市推動形成以街道社區黨組織為主體,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全域互聯共建”工作模式,組織各街道舉辦“互聯共建”簽約儀式,全市累計簽約1069份,參與黨組織454個,巧用黨建“紅絲線”繡出基層“善治圖”。
平坦的水泥路面、整齊的停車泊位……城郊辦事處山城路社區居民孫英坦言,在這里居住,幸福指數更高了??蓭啄昵暗纳匠锹飞鐓^,可不是這般光景。
“我們小區以前破爛不堪,垃圾亂堆亂放,通過烏蘭浩特市審計局的幫助,現在的變化很大,打了水泥地面,開辟了綠化帶,我們住得更安心,也更舒心了。”孫英說。
作為山城路社區的互聯共建單位,烏蘭浩特市審計局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的服務理念,投入3萬余元為包聯小區施劃停車位,打造文明展板、宣傳文化墻等,并協調相關部門為山城路綜合樓硬化小區路面500余平方米、建造綠化帶30余平方米,獲得了小區居民的認可。
更重要的是理念的改變。山城路社區黨總支書記魏國琳說:“別總想著怎么管理,先想想怎么更好服務,幫群眾解決難題。”為了方便群眾辦理業務,該社區“一個大廳”變成了“多個服務點”,居民在本小區就能辦理醫保、社保、低保等事項,實現了“只找一個人,能辦很多事”,基本做到“首問辦結”,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山城路社區的變化并非個例。和平街南濱河社區空巢老人高令久是社區重點關心對象之一,借助“全域互聯共建”這一契機,社區將老人的需求發布出去后,很快烏蘭浩特市天琦商行就認領了服務項目,為老人送去了一批生活物資。自“全域互聯共建”開展以來,社區不僅為群眾搭建了供需平臺,更像是“吸鐵石”,吸引著社會各界人士匯集力量,共同發力。
“不能坐等問題上門,只有主動發現群眾痛點,才能走進群眾心里。”和平街南濱河社區黨支部書記王婷婷說。針對轄區年輕人多、流動性大的特點,為了便利群眾反映問題,社區建了大大小小十幾個群,生怕不能及時掌握群眾訴求。
據烏蘭浩特市市委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黨工委書記、市直屬機關工委書記楊遠峰介紹,目前,“全域互聯共建”已經成為烏蘭浩特市推動資源向社區傾斜、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的重要工作機制。
怎么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
開好黨組織聯席會,充分調動轄區單位資源,多方聯動辦實事是關鍵一招。烏蘭浩特市各街道社區根據實際出題,區域內各方結合自身能力和優勢領題,通過“相互簽約”“主動亮約”“按期履約”“年底評約”,為各方賦權明責,杜絕共建活動“虎頭蛇尾”。同時,該市開展“十百千萬強基工程”,截至目前,已建成黨群服務站105個,網格黨組織702個,配備黨群單元長9570名,努力構建橫到邊、縱到底,黨建網和社會治理網“雙網融合”的人人參與、人人享有的市域共治體系。
編輯:趙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