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人心聚” 下活基層“治理棋”
黨建引領“人心聚” 下活基層“治理棋”
——烏蘭浩特市打造六大紅色品牌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
興安日報記者 張強 通訊員 籍云琦 黃妍 宋立新
興安街辦事處順達社區網格員聯系維修人員在小區內維修基礎設施
曾經的“僵尸”物業小區在“紅色物業”治理下變得干凈整潔
烏蘭浩特市城市管理監督員深入街巷小區,及時發現并上報各類城市管理亂象
網格員每周固定時間對所轄網格內“紅色信箱”里群眾反饋的問題進行收集匯總
烏蘭浩特市愛國街專職網格員看望關心困難群眾
“紅城義警”在校園門前及周邊路段執行護學任務,通過疏導維護交通秩序,勸導送學車輛即停即走,緩解行經學校門前路段的車流壓力
“這個小區南北跨度大,社區服務中心設在最南端,我們歲數大的老年人有事想去一趟確實不太方便,現在增設了這個黨群服務點,我們來了隨時都有工作人員接待,真是越來越方便了!”近日,在烏蘭浩特市和平街辦事處南濱河社區感受到便民服務的居民苑春麗和鄰居們聊著自己的感受。在社區黨群服務站議事點,一張桌子,幾條板凳,拉開了一場小型“議事會”的序幕。
從矛盾糾紛多、物業監管難,到如今有事好商量、居民的事情由居民商量,社區協商已成為南濱河社區解決群眾難題的新方式,居民通過協商議事積極參與到社區公共事務處理中。
近年來,烏蘭浩特市在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實踐中,大力倡導首創精神,不斷提升創新能力水平,打造了紅色網格、紅色物業、紅城義警、紅色馬甲、紅色信箱、紅色袖標6個社會治理紅色品牌,探索出政治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生動實踐,烏蘭浩特市市民在點滴變化中體會到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紅色網格”提升治理效能
“真給力,一個電話所有難題‘包辦’到底。”家住興安街愛民社區經委綜合樓的業主楊女士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原來,單元樓內一家地下室發生嚴重漏水,擔心積水越來越多,楊女士便找到了社區網格員劉慶金。
通過逐戶走訪排查,劉慶金很快聯系到還在外地的地下室房主,征得同意后打開了地下室房門,隨后又聯系到熱力搶修人員對漏水點進行維修,就這樣,漏水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
“小區的道閘桿終于恢復使用了,再也不怕外來車占用車位了。”家住水利小區的居民紛紛為社區網格黨支部的高效行動點贊;“我給咱們社區的網格員和工作人員送來些坐墊,總共88個,大家快分一分,別再坐涼椅子了。”興安街人大代表李冬梅雙手抱著一大摞坐墊,敲開了興安街順達社區的大門……
在烏蘭浩特市,網格員和群眾間的暖心小事每天都在上演。在群眾眼里,網格員就是穿著紅馬甲守護網格的一員。平日里,大到小區管理、環境整治,小到照顧孤寡老人、處理家長里短,他們都要管。同時,把黨組織建在網格上,把居民黨員、流動黨員“分格入網”,讓他們在基層治理中發揮帶頭作用,這就有了網格黨支部。
在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中,烏蘭浩特市創新采取“紅色網格”工作模式,依托“十百千萬強基工程”,升級打造十個示范型社區、十個提升型社區,新建百個黨群服務站,組建千個網格黨支部(黨小組),選優配強萬名單元長,加強基層黨建引領網格治理工作,從小處著眼,讓居民幸福不斷升溫。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黨群服務站105個、成立網格黨組織702個、配備單元長9570名、解決群眾身邊各類問題8000余件。
“紅色物業”改善居住環境
“前天周阿姨家反映的下水管道問題解決了。”“我家上周反映的小區亂停車的事兒這周能解決嗎?”……在鐵西街辦事處青松社區紅色物業黨群服務站,社區居委會、業委會和物業企業代表正圍坐在一起,梳理安排仍未解決的“疑難雜癥”。
“我們建立了紅色物業黨群服務站,并搭建了‘協商民主議事’平臺,通過定期舉行民主議事活動,及時收集民情、協商議事、解決訴求,發揮黨組織引領下的‘多方聯動、多元參與’的社區治理合力。”鐵西街辦事處紅色物業辦公室副主任王春秋介紹說。
為不斷提升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效能,烏蘭浩特市深入推進“紅色物業”標準化、體系化建設,依靠黨組織帶領黨員、發動群眾,共同破解物業難題。不僅成立了市級物業服務中心監管、街道物業辦指導、國有物業企業兜底的三級工作機構,還建立了社區、網格、樓棟單元自上而下傳導政策,自下而上反饋問題的三級工作機制。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紅色物業”黨群服務站64個,成立小區“紅色物業”黨組織490個,全市小區物業覆蓋率從2022年初的40%上升到88.5%,市場化、代管式、自治型三種工作模式,全力推進物業管理服務全覆蓋。
“紅城義警”助力平安建設
“請注意消防器材合理擺放,定期維護,做消防安全第一責任人。”烏蘭浩特紅城義警協會四大隊大隊長付兵一邊檢查一邊叮囑。
近日,在愛國街辦事處洮兒河社區,烏蘭浩特紅城義警協會四大隊又一次開展了針對轄區商鋪消防安全設施配備情況的安全檢查。作為烏市城市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基層矛盾排查、治安巡邏、疫情防控、法治宣傳、情報收集、安全隱患排查等工作中,“紅城義警”這支隊伍隨處可見、人人皆知。
2018年,烏蘭浩特市組建了全區首家經民政部門注冊的義警組織——“紅城義警”,并將義警工作納入公安績效考核體系,實現了對義警招募、培訓、服務、管理、考勤和宣傳表彰全流程管理。目前“紅城義警”隊伍已發展壯大到2700余人,自組建以來,他們始終與派出所并肩作戰,充分發揮宣傳員、信息員、調解員和監督員的作用,讓基層社會治理更有速度。
截至目前,“紅城義警”共開展平安建設志愿服務1100余次,參與人次23300余人,服務時長166500小時,為平安烏蘭浩特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紅色馬甲”延伸服務觸角
“大爺,滿80周歲就能申報高齡補貼了,我幫您申請。”“大娘啊,接到讓您匯錢的電話、短信,千萬別信??!”……熟練地完成走訪、入戶登記服務等工作后,愛國街專職網格員楊金花又開始在小區內巡邏。
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為持續提升基層網格化服務管理效能,真正發揮網格員力量,烏蘭浩特市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組建了全區首支104人的專職網格員隊伍,補齊了多年來網格員“無專職、無薪酬”的短板。這些專職網格員正式上崗后,每天身著“紅馬甲”,佩戴工作牌,在基層治理網格內走街串巷,服務居民,第一時間妥善處置民生訴求。
“愛說話,有熱情,還得有一顆為百姓服務的心。”在愛國街居民張桂芝眼中,專職網格員的選擇標準就應該是那些“愛管閑事的”、真心喜歡幫助百姓解決實際困難的人。
清理樓道小廣告及堆放雜物、供暖季主動排查供熱管道情況、進入殘疾人及困難群眾家中走訪了解、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網格不算大,每天需要操心的事兒卻不少。專職網格員打通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后一米”,他們不再是貼在單元門上的名字,而是真正走進群眾生活的貼心人,初步實現了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讓群眾充分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愛和溫暖。
“紅色信箱”搭建溝通橋梁
“翻看‘紅色信箱’是一項很有儀式感的工作。”勝利街東方社區黨總支書記李金玲說:“如果收到了居民的意見建議和訴求,一定要及時想辦法解決。”
2022年5月23日,勝利街東方社區首批“紅色信箱”落戶到社區20個小區內,每個信箱都由一名黨員志愿者和一名群眾志愿者擔任負責人,并向轄區居民配套發放“紅色民情卡”,居民可按照“政策咨詢”“物業問題”“糾紛問題”等類別填寫具體事項,并投入“紅色信箱”中,由信箱負責人每周定期對信箱內的民情卡進行分類處理,建立反饋意見臺賬,通過部門認領、在職黨員認領和與職能部門合作的方式,及時有效處理民生訴求,提高社區服務水平,促進社區精細化建設。目前,勝利街5個社區的86個小區內都懸掛了“我向黨說·紅色民情信箱”,得到了群眾一致好評。
如今,“紅色信箱”已在全市其他街道開始廣泛推廣,既收集群眾“心愿訴求”,又向群眾“開門問計”,真正實現為民服務零距離。
“紅色袖標”推動城市管理
“每次我上報的問題得到處理后,都會有種滿足感,看著我們小區逐漸變得更好,我干著也更有勁兒。”城市管理監督員律云龍說道。
每天上午8時,律云龍就開啟了城市管理監督員的一天。他在藍天花園小區內走走停停,觀察墻面、路面、井蓋、衛生、停車等情況。
作為首批入選城市管理監督員的他,解決了不少居民的煩心事,尤其是主動協助小區業主委員會依法解除原有物業的服務關系,協助引進經居民代表考察滿意的物業公司后,得到居民一致好評。
“每天都會在小區內看見他,幫我們解決不少問題。”藍天花園小區居民劉女士感激地說:“我們這環境越來越好離不開律云龍的辛苦付出。”
在烏蘭浩特市,像律云龍這樣的城市管理監督員有45名,他們由社區老黨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熱心群眾組成,每天佩戴“城市管理監督員”標識紅色袖標,深入群眾,走訪街頭巷尾、網格樓院,及時發現并上報各類城市管理亂象,還提出集中整治建議,督導街道、社區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項整治行動。
截至目前,45名城市管理監督員共上報各類事件159件,其中自行解決114件;協調街道、科局解決35件;社會治理中心參與協調解決10件。
問題解決越充分,群眾支持越給力。“一樁樁實事、一件件好事、一點點改變讓居民感受到了幸福來‘敲門’,越來越好的社區環境也讓居民在潛移默化中從基層社會治理的‘旁觀者’轉變成了‘當家人’,逐步實現矛盾在最末端解決、共識在最基層凝聚、美好在家門口實現。”烏蘭浩特市域社會治理中心副主任張弘說。
(圖片來源:烏蘭浩特市融媒體中心)
編輯:趙燁